
重磅!北京All in AI教育:你的孩子,正在被AI重新定义!

北京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变革:从娃娃抓起
AI教育变革的北京样本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的创新格局,AI人才的培养也因此备受关注。作为全国的“AI第一城”,北京凭借其密集的人才、教育、企业和创投资源,正积极推动一场“从娃娃抓起”的教育变革。北京市教委近日印发了《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计划在全市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旨在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像北京这样系统性地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城市并不多见,其举动意义深远。
北京AI产业的政策、人才与生态优势
AI教育变革率先在北京展开,并非偶然。在激烈的城市人工智能产业竞争中,北京堪称AI密度最高的城市。拥有超过240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占全国近四成;备案的大模型数量也居全国首位,达到105个。政策、人才和生态优势使得众多AI公司纷纷落户北京。无论是DeepSeek还是Manus,其研发团队都有北京力量的参与。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提前完成了三年发展目标。《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更是提出要率先建设AI原生城市,将北京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高地。
AI通识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
充满活力的AI产业生态,离不开北京强大的人才供给。据不完全统计,仅海淀区就聚集了1.5万人工智能学者,占全国AI人才总量的30.6%。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也纷纷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为AI产业提供了庞大的人才储备。
早在《方案》出台之前,北京就已经开始在教育领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试点,目前已有103所学校成为智慧校园示范校。去年10月,北京发布了《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和《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指导。而新发布的《方案》则明确将AI通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AI通识教育旨在普及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技术原理、发展历程、伦理道德、应用场景和技术趋势,使公众和学习者能够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掌握一定的AI技术素养,培养适应未来智能化社会所需的基本能力。
山东大学教授李沂滨认为,在全球AI浪潮下,各国纷纷将AI教育纳入国家战略。北京全市中小学秋季学期起开设AI通识课,标志着中国AI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将对个人发展乃至国家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破解AI教育难题
国家层面的重视与部署
事实上,国家层面早已意识到AI教育的重要性。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再次提出将人工智能作为课程内容。去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明确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北京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是对教育部部署的具体落实。
师资力量的挑战与北京的应对
除北京外,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的一些中小学也在试水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然而,业内人士指出,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面临不少现实困境。
李沂滨指出,师资力量不足是首要问题:“目前,具备AI专业背景的教师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开课的需求。”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冯晓英也认为,“教师队伍是当前人工智能教育短板,区域间、城乡间差异很大。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最迫切、最关键的是,要为教师人工智能教学素养提升、教学创新提供支持。” 从这个角度,北京作为国内AI人才最多的城市,也最有可能在AI教育领域率先破题。《方案》特别提到,北京将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实施“百千种子计划”,吸引相关学科教师的参与,辐射带动所有任课教师。还将从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科学、数学等学科遴选有兴趣、有基础的教师,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组建市、区两级“AI教育讲师团”,建立常态化机制,邀请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专业人才进入学校,参与人工智能教育。
课时压力与应试思维的破除
挑战不止于师资。《方案》最引人关注的一点是,“北京全市中小学将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 这让一些中小学校长和老师担心,“体育要增加课时,人工智能要增加课时,中小学总课时就那么多,这些课时从哪里来”?熊丙奇指出,各学科教育“抢课时”,是因为当前基础教育存在应试化倾向。而中小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恰恰要摆脱应试思维。要通过AI+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方案》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提出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今年我国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素养和能力。
重构教育:AI时代的教育新思路
AI助力个性化学习与效率提升
AI不仅是一门课程、一个学科,它本身也可以成为基础教育的解决方案。
对很多学生来说,数学和物理等是令人头疼的学科。美国在数学和科学教育方面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问题,甚至被美国众议院两党AI特别工作组写进报告。为此,美国一些中学开启了“2小时学习模式”(2-Hour Learning Model)。实验结果表明,每天学习2小时的8年级学生,数理成绩优于通过常规学习的12年级学生。这其中的功劳归功于AI。AI可以给每位学生订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实现在2小时内的高效率学习。例如,有的孩子喜欢踢足球,AI就会将数学课融入踢足球的过程,让学生在踢球过程中完成数学学习。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表示:“人工智能时代,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空间,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充满想象力。”
科大讯飞:AI赋能教育的三个方面
AI之下,更多想象力在铺开。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指出,人工智能对教育可以实现“三个赋能”,即赋能教师精准教学和减负增效、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赋能教育管理者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治理。“人工智能对教育变革的推动将超越简单的工具升级,而是重构教育系统的底层逻辑。”
场景导向与AI应用场景的打造
在这种趋势下,探月学校创始人王熙乔认为,AI时代,传统教育系统中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场景更重要。事实上,北京的AI教育变革也充分考虑了场景导向。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鼓励教育等重点领域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根据《方案》,北京将在中小学重点打造首批11个AI应用场景,覆盖“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助管”六大领域。
教育本质的再思考:培养创新型人才
基础教育拥抱AI,无疑是北京在城市竞争热潮下的“先手棋”;AI教育的“首都模式”,也引发社会对教育本质的再思考:当AI能取代老师、解答考题,教育还能带给学生什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孙兆前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培养目标应从“以知识记忆为主”向“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转变,从“学科知识获得为主”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从“重视知识继承”向“重视知识创新”转变。正如中科院院士姚期智所言,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大国竞争更需要独立思考、突破创新、敢于挑战已有“标准答案”的人才储备。这是教育变革的新挑战,也是城市发展的新命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