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幣圈「穩賺」神話破滅!99%的人都不知道的穩定幣黑幕

穩定幣收益:一場看似穩定的賭局?
前言:當『穩定』成為一種奢求
在加密貨幣這個波動如雲霄飛車的世界裡,”穩定幣”這三個字,簡直像沙漠中的綠洲,誘人至極。然而,當你真正踏入這片綠洲,才會發現,它可能只是一片海市蜃樓,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湧動。收益?沒錯,它確實存在,但背後隱藏的風險,卻常常被那些渴望穩定的投資者所忽略。穩定幣收益,說白了,就是一場披著”穩定”外衣的賭局,賭的是項目方的良心,賭的是市場的理性,賭的是你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在這個看似無風險的遊戲裡,莊家永遠比你想象的更狡猾。
穩定幣的七宗罪:類型與暗藏的風險
穩定幣種類繁多,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在”穩定”二字上做文章。然而,正是這份對”穩定”的執著,讓它們在追求收益的道路上,暴露出各自的弱點。在我看來,當前加密市場的穩定幣,就像是犯了七宗罪的墮落天使,看似光鮮亮麗,實則隱藏著無數的黑暗與風險。
USDT:市佔率之王背後的隱憂
USDT,無疑是穩定幣界的扛把子,市佔率高到令人髮指。它的應用場景廣泛,從交易所的交易對,到加密行業的薪資發放,再到真實世界的國際貿易,幾乎無處不在。用戶們之所以敢把身家性命託付給它,很大程度上是寄希望於”大而不倒”的信仰,以及Tether那句含糊不清的”兜底能力”。
但說實話,USDT的風險,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它的透明度一直飽受詬病,背後的儲備資產究竟有多少水分,誰也說不清楚。更何況,Tether這家公司,長期以來遊走在監管的灰色地帶,一旦哪個監管機構鐵了心要搞它,USDT分分鐘崩盤。所謂的”兜底能力”,在真正的危機面前,恐怕也只是杯水車薪。
合規穩定幣:鏈上美元的迷思與局限
USDC,作為合規穩定幣的代表,一直以”鏈上美元”自居。它的確在合規性上做得不錯,背後有Circle這樣的大公司背書,儲備資產也相對透明。而且,USDC得到了眾多鏈和應用場景的支持,儼然一副要取代USDT的架勢。
但問題是,合規本身就是一種局限。USDC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監管的限制,一旦監管政策收緊,它的自由度將大打折扣。更何況,除了USDC之外,PayPal USD、BlackRock BUIDL等其他合規穩定幣,都存在著應用場景的局限性。它們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監管的態度,以及背後公司的戰略。
超額抵押穩定幣:看似安全的烏托邦?
以MakerDAO的DAI為首的超額抵押穩定幣,一直以”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作為賣點。它們通過超額抵押加密資產來發行穩定幣,理論上可以避免儲備資產不足的風險。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超額抵押穩定幣的效率低下,需要佔用大量的抵押資產,才能發行少量的穩定幣。更何況,一旦抵押資產的價格暴跌,就會引發清算風險,導致穩定幣脫錨。MakerDAO的DAI,就曾多次面臨這種危機。至於Liquity的LUSD,雖然以0抵押借貸利率和110%的低質押率作為創新點,但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依然有待考驗。
合成資產穩定幣:Ethena的狂想與潛在崩盤
Ethena的USDe,是本輪週期最受關注的合成資產穩定幣。它通過資金費率套利來獲取收益,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卻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所謂的資金費率套利,說白了就是賭永續合約的資金費率長期為正。但市場是變化的,一旦資金費率長期為負,Ethena就會面臨巨大的虧損。更何況,Ethena的模式,本質上是一種高槓桿的賭博,一旦市場出現極端行情,它很可能崩盤。USDe的高收益,不過是建立在風險之上的空中樓閣。
RWA穩定幣:美債的誘惑與流動性困境
美債RWA穩定幣,是本輪週期的新寵。它們將真實世界的美債資產搬到鏈上,為用戶提供穩定的收益。
但RWA穩定幣的問題在於,它們的收益率太低,缺乏吸引力。更何況,RWA業務需要高度的合規性,以及繁瑣的運營,這使得它們的發展速度受到限制。Usual的USD0++,雖然通過流動性代幣USD0++為美債提供了流動性,但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依然存在疑問。2025年初USD0++的脫鉤事件,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算法穩定幣:UST的墓碑與倖存者的掙扎
Terra的UST,是算法穩定幣的鼻祖,也是算法穩定幣的墓碑。它的崩盤,宣告了算法穩定幣模式的徹底失敗。
算法穩定幣依靠算法來調節供需,以維持幣價的穩定。但這種模式缺乏真實的價值支撐,一旦市場失去信心,就會引發死亡螺旋,導致幣價崩盤。UST的崩盤,就是最好的例子。FRAX雖然結合了算法穩定幣和超額抵押模式,但它的應用場景依然有限,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
非美元穩定幣:無人問津的邊緣試探
歐元穩定幣(Circle的EURC、Tether的EURT等)和其他法幣穩定幣(BRZ, ZCHF,圓幣HKDR等),在美元主導的穩定幣市場中,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我曾經投資過的一個非美元超額抵押穩定幣項目,已經基本歸零。
非美元穩定幣的出路,或許在於合規監管框架下的支付業務,而不是應用於原生加密社區。畢竟,在一個美元主導的世界裡,想要挑戰美元的地位,談何容易?
穩定幣市值排行榜
數據來源:https://defillama.com/stablecoins
穩定幣收益模式:收益與風險的鋼索
穩定幣本身就帶有”穩定”的基因,但追求收益,就意味著要打破這種穩定,走上一條充滿風險的鋼索。穩定幣收益的本質,就是風險的溢價。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反之亦然。在這個市場裡,沒有免費的午餐,只有更高明的騙局。
借貸:傳統金融的變形與扭曲
CeFi與DeFi:誰更安全,誰更誘人?
借貸,作為最傳統的金融模式,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裡,也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間。CeFi(中心化金融)平台,以頭部交易所(Binance, Coinbase, OKX, Bybit)的活期理財產品為主,吸引了大量追求便捷的用戶。DeFi(去中心化金融)協議,以Aave, Sky Protocol (MakerDAO升級後品牌), Morpho Blue等為代表,則以其無需許可、透明度高等特性,贏得了不少忠實擁躉。
表面上看,CeFi平台的安全性更高,畢竟有交易所的信譽背書。但實際上,CeFi平台也存在著中心化風險,一旦交易所出現問題,用戶的資產很可能血本無歸。DeFi協議雖然更加去中心化,但也面臨著智能合約漏洞、治理風險等問題。更何況,DeFi協議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協議的規模和運營團隊的水平。
固定利率的陷阱與活期利率的狂歡
在借貸市場上,利率的波動,就像是市場情緒的晴雨表。行情上漲時,借貸需求旺盛,活期利率很容易飆升到20%以上,讓用戶們賺得盆滿缽滿。但行情淡靜時,活期利率普遍較低,維持在2%-4%左右,讓人覺得索然無味。
固定利率借貸,雖然犧牲了流動性,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收益都高於活期。但問題是,在市場活躍期,固定利率無法捕獲活期收益的飆升,讓人覺得錯失良機。更何況,固定利率借貸的產品,通常鎖定期較長,一旦市場發生變化,用戶很難及時調整策略。
借貸模式的微創新:是進步還是噱頭?
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借貸市場上出現了不少微創新。Pendle協議,以固定利率借貸起家,最終卻靠收益代幣化一炮而紅。Notional Finance、Element Finance等早期固定利率DeFi項目,雖然沒有取得成功,但它們的設計理念,依然值得參考。
此外,還有一些協議,試圖在借貸中引入利率分層機制(Rate Tranching)和劣後(Subordination)機制,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的用戶。一些DeFi協議,開始提供槓桿借貸(Leveraged Lending),讓用戶可以放大收益,但同時也放大了風險。還有一些協議,面向機構客戶提供DeFi借貸,例如Maple Finance的Syrup,收益源自機構借貸。甚至有RWA項目,試圖將真實世界借貸業務的收益上鏈,例如Huma Finance的鏈上供應鏈金融產品。
但說實話,這些微創新,大部分都只是噱頭而已,真正能夠改變市場格局的,寥寥無幾。借貸業務,作為最傳統的金融模式,通俗易懂,承載最大資金體量,將繼續是最主要的穩定幣收益模式。但想要在這個市場裡分一杯羹,不僅需要有創新的產品,更需要有過硬的風控能力和運營能力。
流動性挖礦:被高估的收益與被忽視的風險
Curve:穩定幣DEX的聖杯,還是低收益的墳墓?
流動性挖礦,曾經是DeFi領域最火熱的敘事之一。用戶通過向DEX(去中心化交易所)提供流動性,來賺取交易手續費和代幣獎勵。其中,Curve作為穩定幣DEX平台的聖杯,更是被無數DeFi愛好者所追捧。
在很多人眼中,Curve是一個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選擇。但事實並非如此。Curve挖礦的優勢在於安全性極高,因為Curve的智能合約經過了嚴格的審計,而且Curve的治理機制也相對完善。但它的不足之處在於,收益過低,缺乏吸引力。很多Curve池的年化收益率只有0-2%,甚至更低。如果不是大額且長期資金參與Curve的流動性挖礦,可能收益甚至無法覆蓋交易Gas Fee,簡直是得不償失。
Uniswap:流動性挖礦的絞肉機?
Uniswap,作為DeFi領域的頭部DEX,也提供了穩定幣池的流動性挖礦。但與Curve不同的是,Uniswap的穩定幣池交易對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收益過低。
更糟糕的是,Uniswap的非穩定幣交易對,還存在著流動性挖礦虧損的可能性。由於非穩定幣的價格波動較大,提供流動性的用戶可能會因為無常損失而遭受損失。因此,Uniswap的流動性挖礦,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更像是一個絞肉機,而不是一個賺錢的工具。
穩定幣池:借貸的天下,挖礦的末路
除了Curve和Uniswap之外,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DEX,也提供了穩定幣池的流動性挖礦。但這些DEX的風險更高,Rug Pull(項目方跑路)的風險時刻存在。即便收益較高,也難以讓人放心。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目前DeFi穩定幣池依然以借貸模式為主。Curve最經典的3Pool(DAI USDT USDC)僅為TVL排名前二十。流動性挖礦,在穩定幣領域,似乎已經走到了末路。
穩定幣池TVL排行榜
來源: https://defillama.com/yields?token=ALL_USD_STABLES
市場中性套利:專業玩家的遊戲,散戶的幻覺?
資金費率套利:Ethena的龐氏騙局?
市場中性的套利策略,一直以來都是專業交易機構的專屬遊戲。這種策略通過同時持有多頭(Long)和空頭(Short)頭寸,使投資組合的淨市場暴露(Net Exposure)接近於零,從而降低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在加密貨幣領域,最常見的市場中性套利策略,莫過於資金費率套利。
永續合約(Perpetual Futures)沒有到期日,其價格通過資金費率(Funding Rate)機制與現貨價格保持一致。當永續合約價格高於現貨價格(升水)時,多頭支付空頭,資金費率為正。反之,當永續合約價格低於現貨價格(貼水)時,空頭支付多頭,資金費率為負。從歷史數據來看,資金費率為正的概率長期大於資金費率為負的概率。因此,資金費率套利的策略,就是在正資金費率場景下,現貨买入,永續合約賣空,收取多頭支付的費用。
Ethena的出現,讓散戶也能參與到資金費率套利中來。用戶在Ethena協議存入stETH,會Mint收到等值的USDe代幣,與此同時,Ethena會在中心化交易所开等值的空單對衝,賺取正向資金費率。Ethena聲稱,其協議65%以上的收入來自對衝資金費率,此外亦有部分以太坊Staking、鏈上或交易所借貸收益(35%)作為補充收益。為了消除用戶對交易所平台風險的擔憂,Ethena將用戶資產托管到第三方托管機構OES(Off Exchange Settlement)並定期出具審計報告。
但說實話,Ethena的模式,在我看來,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龐氏騙局。Ethena的收益,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正資金費率的持續存在。一旦市場發生變化,資金費率長期為負,Ethena就會面臨巨大的虧損。更何況,Ethena的模式,本質上是一種高槓桿的賭博,一旦市場出現極端行情,它很可能崩盤。Ethena之所以能夠提供如此高的收益,是因為它在用新用戶的錢,來支付老用戶的利息。一旦沒有新用戶加入,Ethena的資金鏈就會斷裂。
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Ethena在數據透明度方面做得不錯。在官網可以清晰的查詢到歷史收益、資金費率、不同交易所的頭寸以及每月托管審計報告,這比市場上其他資金費率套利產品要好得多。但透明度並不能消除風險,Ethena的本質,依然是一個高風險的投資產品。
期現套利:傳統金融的僵屍,在Crypto苟延殘喘?
期現套利(Cash-and-Carry Arbitrage),是另一種常見的市場中性套利策略。這種策略利用現貨市場(Spot)和到期期貨市場(Futures)之間的價格差異,通過對衝頭寸鎖定利潤。核心概念為“基差”(Basis),即到期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的差額。通常在升水(Contango,期貨價格高於現貨)或貼水(Backwardation,期貨價格低於現貨)市場中操作。
期現套利適合資金量較大、能接受鎖定期且看好基差收斂的投資者,常見於傳統金融思維的交易者。
但在加密貨幣市場,期現套利的機會越來越少。由於市場效率的提高,現貨和期貨之間的價差越來越小,套利空間也越來越窄。更何況,期現套利需要較大的資金量,以及專業的交易知識,對於普通散戶來說,門檻太高。
跨交易所搬磚套利:過時的傳說,腳本的奴隸?
跨交易所搬磚套利,是加密貨幣行業早期主流的套利方式。這種策略利用不同交易所之間的價格差異,構建中性頭寸,從而獲取利潤。
但在今天,跨交易所搬磚套利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由於市場的發展,主流交易對在不同交易所之間的價差已經極低。想要進行跨交易所搬磚套利,需要依賴於自動化搬磚腳本,而且更加適合高波動市場及小市值幣中。對於散戶來說,參與門檻太高,而且風險也很大。
Pionex交易所亦有“期限套利”模式的穩定幣理財產品。令人遺憾的是,除去Ethena外,目前市場上並未看到太多零售客戶可低門檻參與的市場中性套利產品。市場中性套利,終究是專業玩家的遊戲,散戶的幻覺。
美債收益 RWA:華爾街的幽靈,在鏈上招搖撞騙?
Ondo:合規外衣下的誘惑?
美聯儲在2022-2023年的加息周期,將美元利率推至5%以上。即使現在已經轉向逐步減息,4%以上的美元利率在傳統金融行業仍然是難得的,兼顧高安全性和較高收益的資產標的。RWA(Real World Assets,真實世界資產)業務具有高合規要求和重運營模式,美債作為高成交量的標准化標的,是為數不多業務邏輯成立的RWA產品。
以美債為底層資產的Ondo,提供USDY和OUSG兩種產品。USDY面向非美國通用零售客戶,OUSG面向美國機構合資格客戶,收益均為4.25%。在多鏈支持和生態應用上,Ondo屬於RWA賽道的一哥。
但在我看來,Ondo的本質,只不過是華爾街在鏈上招搖撞騙的工具。Ondo的收益率,雖然看起來不錯,但實際上卻遠低於傳統金融市場的美債收益率。更何況,Ondo在監管合規層面,相比Franklin Templeton推出的FOBXX和BlackRock的BUIDL略有不足。
Usual:流動性創新,還是飲鴆止渴?
在本輪週期中,Usual協議異軍突起。它在一籃子美債作為底層資產的 USD0之上,增加了流動性代幣USD0++,類似於Lido之於以太坊質押,為4年期鎖定的美債提供了流動性,並且可參與穩定幣流動性挖礦或借貸池獲取額外收益。
Usual的創新之處在於,它解決了美債RWA的流動性問題。但Usual的模式,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行為。大部分美債RWA項目收益穩定在4%左右,而Usual穩定幣池的較高收益主要源於Usual代幣補貼、Pills (Point)激勵、流動性挖礦等偏投機性的額外收益,不具有可持續性。作為與Defi生態最完備的美債RWA項目,在未來依然面臨收益緩慢下降但不至於暴雷的風險。
雖然2025年初USD0++的贖回機制調整導致的價格脫鉤和拋售事件,根源在於其債券屬性與市場預期的錯位疊加治理失誤,但其流動性設計機制作為行業創新依然值得其他美債RWA項目借鑑。
Usual的USD0++,本質上是一種合成資產,它的價格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可能會出現脫鉤的風險。2025年初USD0++的脫鉤事件,就證明了這一點。Usual的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它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美债收益RWA,看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卻充滿了陷阱。高收益的背後,往往隱藏著高風險。
期權結構化產品:賭徒的樂園,韭菜的墳場?
Sell Put:看似穩定的收益,實則暗藏殺機?
目前在大部分中心化交易所流行的結構化產品及雙幣策略,源於期權交易裡“賣期權賺保費”的Sell Put或Sell Call策略。U本位的穩定幣主要為Sell Put策略,收益源於期權买方支付的期權金,即賺取穩定USDT期權金或以更低的目標價格購买到BTC或ETH。
Sell Put策略,看似穩健,實則暗藏殺機。在實操實踐中,賣期權策略更加適合於區間震蕩行情,Sell Put目標價為震蕩區間下限、Sell Call目標價為震蕩區間上限;對於單邊上漲行情,期權金收益有限容易踏空而選擇Buy Call更為合適;對於單邊下跌行情,Sell Put容易成為买在半山腰後持續虧損的狀態。對於賣期權交易的新手,容易陷入追求短期“高期權金收益”陷阱而忽視幣價大幅下跌帶來的風險敞口,但將目標價設置過低,期權金收益率又缺乏足夠的吸引力。结合筆者多年的期權交易,Sell Put策略主要在市場下跌恐慌情緒彌漫時設置更低的买入目標價操作以賺取高期權金收益,而市場上漲期選擇交易所活期借貸收益率更為可觀。
Shark Fin:本金保護的糖衣炮彈?
至於近期OKX等交易所流行的Shark Fin本金保護策略,採用Bear Call Spread策略(Sell Call 收取期權金 + 更高行權價 Buy Call 限制上漲幅度)+ Bull Put Spread(Sell Put 收取期權金 + 更低行權價Buy Put限制下跌幅度),令到整個期權組合在區間內賺取期權金收益,在區間外买入與賣出期權互相對衝無額外收益,對於注重本金安全又不追求期權金或幣本位收益最大化的用戶來說不失為一種合適的U本位理財方案。
Shark Fin,聽起來很安全,但實際上收益卻很有限。這種策略,本質上是一種區間震蕩策略,只有在幣價在一定區間內波動時,才能賺取收益。一旦幣價突破區間,收益就會受到限制,甚至可能虧損。
鏈上期權:沉睡的巨人,等待覺醒?
鏈上期權的成熟度有待开發,Ribbon Finance曾經上一輪周期成為最頭部期權金庫協議,Opyn和Lyra Finance等頭部鏈上期權交易平臺亦可手動交易期權金策略,奈何當下已經風光不再。
鏈上期權,是DeFi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發展卻相對滯後。链上期權的流動性不足,交易深度不夠,使得交易成本較高。更重要的是,链上期權的智能合約風險較高,一旦出現漏洞,用戶的資產可能會遭受損失。
期權結構化產品,對於專業的交易者來說,是一個賺錢的工具。但對於普通散戶來說,更像是一個賭博的遊戲。在這個遊戲裡,莊家永遠比你更懂期權,也永遠比你更有優勢。
收益代幣化:Pendle的野心,DeFi的未來?
PT與YT:本金與收益的博弈?
收益代幣化,是DeFi領域的一個新興敘事。Pendle協議,是這個敘事的代表。Pendle通過將收益資產拆分為不同的組成部分,讓用戶能夠鎖定固定收益、投機未來收益或對衝收益風險。
Pendle的核心機制,是將標准化收益代幣 SY(standardized yield tokens) 拆分為主體代幣PT和收益代幣YT。PT(Principal Token)代表底層資產的本金部分,到期時可按 1:1 贖回基礎資產。YT(Yield Token)代表未來收益部分,隨時間遞減,到期後價值歸零。
Pendle的交易策略: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Pendle的交易策略主要為:
- 固定收益:持有 PT 到期可獲得固定收益,適合風險厭惡者。
- 收益投機:購买 YT 押注未來收益上升,適合風險偏好者。
- 對衝風險:賣出 YT 鎖定當前收益,規避市場下跌風險。
- 流動性提供:用戶可將 PT 和 YT 存入流動性池,賺取交易費和 PENDLE 獎勵。
目前其主推的穩定幣池,除了底層資產原生收益外亦疊加了YT投機收益、LP收益、Pendle代幣激勵、Points等激勵措施令其總體收益率可觀。美中不足之一就是Pendle的高收益池普遍期限較中短期,無法像Staking或流動性挖礦或借貸池一樣一次操作一勞永逸,需要經常性的鏈上操作更換收益池。
Pendle的模式,看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却很简单。Pendle的本质,就是将收益资产进行拆分和重组,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但Pendle的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风险。PT和YT的价格波动较大,可能会导致用户遭受损失。更重要的是,Pendle的智能合約風險較高,一旦出現漏洞,用戶的資產可能會遭受損失。
收益代幣化,是DeFi領域的一個創新,它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投資選擇。但收益代幣化,也伴隨著更高的風險。在這個市場裡,沒有穩賺不賠的投資,只有更高明的風險管理。
一籃子穩定幣收益產品:Ether.Fi的All-in-One,懶人的福音?
Market-Neutral USD:分散風險,還是分散收益?
Ether.Fi,作為Liquid Restaking的頭部協議,在Restaking賽道進入飽和下行趨勢後,積極擁抱變化產品轉型推出了在BTC、ETH和穩定幣的諸多收益產品,持續保持了其全Defi行業領先地位。
而在其穩定幣Market-Neutral USD池中,其以主動管理基金的形式為用戶提供借貸生息(Syrup, Morpho, Aave)、流動性挖礦(Curve)、資金費率套利(Ethena)、收益代幣化(Pendle)等一籃子穩定幣收益產品。對於追求穩定鏈上收益、資金體量不足且不愿頻繁操作的用戶來說,不失為一種兼顧高收益與分散風險的方法。
Ether.Fi的Market-Neutral USD池,看起來很方便,用户只需要將穩定幣存入池中,就可以享受到多種收益來源。但這種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問題。首先,Ether.Fi的管理團隊需要具備非常高的專業水平,才能夠在不同的收益策略之間進行合理的配置。其次,Ether.Fi的收費較高,會降低用戶的實際收益。更重要的是,Ether.Fi的智能合約風險較高,一旦出現漏洞,用戶的資產可能會遭受損失。
一籃子穩定幣收益產品,對於懶人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對於追求高收益的用戶來說,卻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分散風險的同時,也分散了收益。
穩定幣 Staking:AO網絡的另類玩法,以小博大的賭注?
穩定幣資產並非ETH等POS公鏈具有Staking屬性,然而Arweave團隊推出的AO網絡在代幣Fair Launch發行模式上接受了stETH和DAI的鏈上質押,且DAI的質押具有最高的AO收益資金效率。我們可將此類穩定幣質押模式歸為另類穩定幣收益模式,即確保DAI資產安全的前提下賺取額外的AO代幣獎勵以小博大,而其核心風險在AO網絡發展及代幣價格的不確定性。
AO網絡的穩定幣質押,本質上是一種賭博行為。用戶質押穩定幣,是為了獲得AO代幣的獎勵。但AO代幣的價格,卻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可能會出現大幅波動。一旦AO代幣的價格下跌,用戶的收益就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虧損。更重要的是,AO網絡的發展前景,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AO網絡發展失敗,AO代幣的價值將會歸零。
穩定幣質押,聽起來很誘人,但實際上卻充滿了風險。在這個市場裡,沒有穩賺不賠的投資,只有更高明的風險管理。穩定幣的本質是穩定,任何追求高收益的玩法,都可能讓你血本無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